【鉅亨網黃欣】
對於不曾體驗過地震發生的人而言,天搖地動的感覺十分可怖,但對於居住在地震帶的人來說,搖晃一下是小事,震度要到一定規模,才會感到害怕。但就是因為已經習慣地震,有所準備才更加重要,除了在逃生包裡備好飲水、乾糧、手電筒等必備物品之外,也要知道可以前往 (或千萬別去) 哪裡避難。
當清晨 5 點在睡夢中似乎感覺有地震,昨天熬夜的你可能捲住被子不想起來,內心祈禱這只是個小地震。但如果能有一個警示機制,告訴你這是貨真價實的芮氏7.5強震,別再賴床了快點動起來……這一定非常有用,能在發生重大事故時拯救許多人。
地震預警系統是昂貴且規模龐大的基礎建設,而加州理工學院 (Caltech) 的一個研究團隊則寫了一支手機應用程式,想讓智慧型手機內的加速度感測器變成迷你地震儀。
■ 隨身地震感測研究
《BBC》報導,Richard Guy 主持加州理工學院的「社群地震網 (Community Seismic Network)」計畫已 3 年半,研究更好的地震監測服務。他們在洛杉磯東北部的小城帕薩迪那(Pasadena)進行研究,這裡是個小型社區,直徑不到 10 公里。他們發送小型簡易加速度計給數千位志願者,當做地震儀使用。這些小儀器需連接電腦或路由器,在微震出現時立即捕捉訊號。
地震預警系統是在各個地區廣布感應站,當地震發生時,從最近的感應站收集微震資料。資料被傳送至資料中心計算,分析地震強度及地震傳至其他地區的所需時間,並送出地震警示。
「社區地震網」的運作系統雖然比大型預警系統簡單得多,但原理相同。不過這個方法遭遇 2 個問題:經費不夠,不能買更多儀器;或有些人把小儀器拿回家後根本沒安裝。
他們的下一個嘗試,是 Richard Guy 和學生 Matt Faulkner 合寫的手機應用程式「 CrowdShake」。不必採購硬體也不用維修,手機裡就有加速度感測器,GPS可以得知位置資訊,而且手機上一定有時間。從以上觀點來看,智慧型手機無疑是監測地震的好儀器。(接下頁)
不過手機上的加速度感測器可能不夠靈敏,如何分辨日常動作與地震的不同,是較為困難的部分。Guy 表示,雖然處於靜止狀態的手機可能很少,但如果數量足夠,就能判斷是否將有地震發生、震度如何。而分析後的資料,會推送回去給社群使用者,也可以警示使用者還有多少秒,震波即將到達他的所在地點。
目前這款應用程式還只是原型,要推廣到整個加州幾乎不可能。如果有人因為假警報而受傷怎麼辦?被告的風險太高,除非是由政府機關推動實施才有可能。於是他們把焦點放到有高度地震風險、沒有預警系統,但手機使用很普遍的發展中國家。
■ 預警系統推送通知
加州綜合地震網 (California Integrated Seismic Network) 的預警系統已經頗有成就。他們監控美國西岸約 400 個地震站,只要有地震發生,立刻可以收到資訊,同時地震網的工作人員也會被通知。他們並寫了一些軟體讓電腦代替人類做分析。
加州理工學院地震工程研究室指導教授 Tom Heaton 正在製作一個「虛擬地震學家」的軟體,試著教電腦像地震學家一樣思考,好處是,電腦不會像人類一樣感到疲累或無聊。
預警系統已經被證實是有用的。加州理工學院正在研究各種推送警示到智慧型裝置的方法,其中也包括了手機應用程式的方面。地震發生時,手機會接到通知,並顯示震波還有多久達到所在位置,並開始倒數。
不過資金仍是個問題。雖然現在研究計畫已獲地質調查局 (USGS) 與戈登貝蒂摩爾基金會 (Gordon and Betty Moore Foundation) 贊助,但仍在等待正送國會審理的法案 通過,以推行此計畫。
而這種警示方式在日本已經實施。日本的預警系統由日本氣象廳主導,並可透過如 Yurekuru Call 等的應用程式,將地震速報推送到使用者的手機上。
2011 年 3 月 11 日,日本發生震度達芮氏 9.0 的東北大地震和極具破壞力的海嘯時,手機推送速報的確有發揮作用。只是這次災害規模過於巨大,計算海嘯警報又須再多花時間,速報發送後,人們只剩下15分鐘時間可以移往較高地區。(接下頁)
美國紅十字會推出由英國公司 3 Sided Cube 所寫的一系列應用程式,它們可以追蹤天災情形,其中一款可以追蹤地震。它會讀取 USGS 的地震資料,並對設定監看該地區的使用者推送地震通知,還可以連至網頁查看更多資料。
紅十字會人士指出,這款應用程式還會提供地震發生前、中、後所需的不同防災訊息,包括因地震而發生的火災與海嘯等。程式中的「我沒事」鈕,可以發送訊息給家人、朋友或社交網站,並留下相關訊息。也有手電筒、求救閃爍燈號和警鈴聲等工具可以使用。
在紅十字會最近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,有 1/5 的美國民眾曾從他們下載的應用程式中收到緊急訊息,顯示以此方式推送災害通知頗有效果。這些科技或許無法拯救全世界,但至少在遇到天災時,人們多了幾分逃生的機會。(文:黃欣)
『新聞來源/鉅亨網』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 Five Filters recommends: 'You Say What You Like, Because They Like What You Say' - http://www.medialens.org/index.php/alerts/alert-archive/alerts-2013/731-you-say-what-you-like-because-they-like-what-you-say.html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