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文
部落格全站分類:藝文情報
台灣的大學生上課愛遲到,不認真,不如大陸大學生,讓台大教授指兩岸競爭力落差,「比一千顆飛彈瞄準台灣還驚悚」。但檢討學生之前,社會、學校和老師們必先反求諸己,到底原因何在?如何改進?
英國皇家學會的科學期刊《生物學通訊》曾刊登一篇有卅位作者的文章,作者數目多固然奇怪,但更令人吃驚的是前廿九位作者都是英國一個小學的小學生;當我們很多研究生連畢業論文都寫不出來,為什麼英國小學生卻可以在一流的期刊發表論文?
原因就在英國的小學可以選擇上課或研究的題材,可以因材施教和因興趣而學習。而我們的教育從小到大都規畫得太細了,每個領域都說它們很重要,都要求一定的必修或必選學分,學生上課時間被規畫好的科目填得滿滿的,無法選擇自己有興趣的科目和沒有自己想像和研究的時間,上起課來當然沒勁。
例如科學的教育,除了傳統的物理、化學、生物、地球科學等之外,生存在現代社會更需要很多新的知識,例如資訊科學現在誰敢說不重要,又如臉書等社交網路的影響力日增,社會網路科學也很重要;這些統統都要納入必修當然不可能,但重點就是如何讓學生能接觸到基本的知識,然後又有選擇權可以針對自己的興趣深入。
在學校容量不夠,必須篩選學生的年代,一致性的課程和統一的考試還情有可原。但現在少子化,學校容量過剩,不管那個層級,升學都不是問題,那麼從小學到大學,就不需要再有由上而下的「統一」或「一致」的東西。譬如台北有高職專門培養廚藝達人,花蓮有學院專門培養觀光餐飲專家,這就是特色。只要其畢業生能為社會所用,適才適所就業,就達到教育目的。
學生上課遲到和睡覺是他們對課程不感興趣,反正這是系上逼我修的,不是我想修的,先天心態上就會拒絕。如果有大學能開放學生只要修滿一二八學分即可畢業,而不去管他們修了那些課,學生學習動機絕對可以改善,我也敢說學生畢業時的氣質和程度絕對不會差。
人們說現在有了Google大神,何需學校教育?所以現在學校要強調的是人格教育、情緒教育、創意教育、逆境教育等等,而不是傳統的單方面知識的傳授。因此學校制度、學習規畫和教學方式都需要更改,才能培養下一代所需的人才。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 Five Filters recommends:
new htc one開箱,htc手機評價,htc手機比較,htc手機遊戲,htc手機維修,htc手機價位,htc手機推薦,htc手機鈴聲,中華電信htc手機,htc手機截圖,亞太htc手機,
jmuko1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