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軍聞社記者陳映竹特稿)今天是國父孫中山先生誕辰148週年的紀念日,也是中華文化復興節,每年的這一天,國人都會向他表達無限的崇敬與追思,緬懷和感念國父創建「中華民國」,締造今日「自由、平等、博愛」民主社會的偉大功績。
國父孫中山先生,名文,號逸仙,廣東省香山縣人,出生農家的他,對滿清末年的民生疾苦有深刻體認,早年曾前往夏威夷檀香山求學,並先後於廣州與香港習醫,接觸西方教育,激發國父產生民主自由的思想,當他得知腐敗的清廷陸續與列強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後,即由立志「行醫救人」的目標,昇華並轉化為「革命救國」的志業;因在日本宣傳革命時,以「中山樵」自稱,後國人習稱「中山先生」。
光緒廿年,國父於香港成立「興中會」,以「驅除韃虜,恢復中華,創立合眾政府」為誓言,開始革命救國大業,並於同年發起「廣州起義」,雖因事跡外漏,宣告失敗,但革命之勢已成燎原之火,不僅無法遏止,反而吸引更多愛國志士,前仆後繼,加入革命的行列。
光緒卅一年改組成立同盟會,並正式提出「民族、民權、民生」三大主義,作為建國理想,歷經十次起義失敗,終於在清宣統三年、西元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義舉終告成功,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-中華民國。
同年十一月十日,各省代表選舉孫中山先生為臨時政府大總統後,國父首先組織國家最高民意機關-臨時參議院,制定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」,作為國家基本大法。
民國元年二月清帝溥儀退位,國父為應南北議和的要求,主動向參議院辭職,並舉薦袁世凱接任大總統,但袁世凱竟違背民國建立初衷,國父於是展開討袁護法行動,以期維護民國命脈長存,直到他病危前仍心心念念國事的安危。
國父首倡國民革命,創建中華民國,開亞洲民主政治之先河,因此被尊稱為中華民國國父,在領導革命四十年間,曾三次來到臺灣,更在此成立革命組織分會,將民主自由的思想扎根於寶島臺灣,在歷次推翻滿清的革命志業中,都有臺灣人民出錢出力的英勇事蹟。
民國建立後,革命黨員自始至終對臺灣同胞投以大量的關懷,臺籍志士也發揮了高度的民族精神,有許多人參加中華革命黨的行列,為抗日復土而奮鬥。
國父終身以「博愛」及「天下為公」為理念,他手創三民主義及五權憲法,著作建國大綱與建國方略,為國家發展奠定目標,對中華民國的建立及在政治、社會與經濟等各方面的長期發展,影響深遠。
多年來,中華民國在臺澎金馬地區,締造舉世矚目的「經濟奇蹟」,也完成了世人推崇的民主改革,不論是民國八十五年三月首次經人民直接選舉第九任總統、副總統,抑或是在民國八十九、九十七年平和進行了西方民主國家所謂「政黨輪替」的結果,均明確顯示中華民國政治發展不僅具體實現了國父「主權在民」的理想,更是華人世界的典範。
回顧國父一生為國為民,時時刻刻以國家大計為念,他領導革命,以身犯險,終其一生為了國家大業奔忙,宣揚三民主義,創立憲政體系,奠定國家發展建設穩定基礎,就連臨終時都仍心心念念「革命尚未成功、同志仍須努力」,至死不忘喚起民眾,結合同志,為民主憲政奮鬥,使國家達到真正的自由平等。
國軍官兵在緬懷國父畢生為中華民國犧牲奉獻的至高情操,更要傳承歷史的使命,效法國父犧牲奮鬥精神,貫徹「恪遵憲法,效忠國家,愛護人民」立場,戮力戰訓本務,矢志捍衛民主憲政,建構「固若磐石」的國防力量,成為國家安全和穩定發展的堅實後盾。
關鍵字: 國防軍事 政治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 Five Filters recommends:
留言列表